語言代表一種心境、心之空靈、言之蟬鳴
【長文預警】全文4342字,閱讀時間8~12分鐘。
很多人一聽到說話技巧,就會立即鋪出一堆條條款款。
然後你發現,條款看越多,人越不會說話。
因為條款都是複雜的表象,陳述一百條你記不住其中一條,下次一說話,還是會錯。
真正會說話,說到別人心裡去,內核不會很多,甚至就是為數不多的幾個關鍵點,抓住就好了。
要會說話,先要會聽話。
我是一個特別特別能聽人說話的人。
小時候家裡,媽媽說,大人說話小孩不要岔話。
於是,不管什麼大人說話,我都不說話,就這麼聽著。
我有多能聽呢?
大概就是我奶奶和我外公對我說上幾個小時,我還是聽著的地步。
說到我爸媽都忍不了,勸他們少說了。
後來進入社會,我發現這個技能更加好用了。
我有許多朋友都是聽來的。
很多時候我聽了漫長的敘述以後,還能再繼續問更細節的內容激發他們繼續說。
嘖嘖,應該來說,長時間聽人說話而不表達,是會比較難受的,對許多人來講是一種受虐行為。
而且過分傾聽會導致別人覺得你軟弱好欺。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又磨練了一套特別的說話技巧。
會聽正是會說的先決條件。
你得知道你的對像是誰,喜歡什麼,你和他說的時候才有機會說到他心裡。
想一想無數個你抗拒別人言談的時刻吧。
而抗拒的時刻無非這麼幾個點:
自己想表達的還沒有表達完就被打斷。
對方表達的是自己覺得不重要的點。
不能清楚對方有沒有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想理解別人。
對方表達的時候沒有理解你的處境。
對方開口就惡意滿滿。
對方表達的語態過於強勢。
這種時候,別人說一萬句,你只想頭蒙在被子裡自閉。
如果是自己對別人這麼表達,那麼可以想見會是什麼後果,別人有多討厭你的言談,也就非常清楚了。
改善這個結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聽對方表達完。
聽完對方的意思,那麼一下就能解決前三個抗拒的點。
做到這點可不容易,有時候可能一次就要聽幾個小時,甚至還有可能會被對方的思路帶跑偏。
不過不要著急,多試錯幾次,慢慢就會掌握住其中精髓。
為什麼年紀大的人有一些會更加理性且睿智?
可不就是他們試錯更多一些嘛。
接下來講講表達這件事。
考慮表達之前,應該先思考表達的目的。
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一席話說還是不說,對對方是該打罵還是該哄著,這都是圍繞著目的轉的。
有時候有的人罵人特別讓人呼號真爽,連被罵的人都覺得舒服,就是因為罵對了,達到了目的。
可以說,說話是非常講求效率的。
能在三句內說到別人心裡,最好就不要說成五句,因為人的記憶點非常有限。
想達成高效的弱勢溝通,思考目的再表達就尤為重要。
弱勢在於聽對方更多,高效在於表達精準。
談話先想好目的,就更容易理清思路,順著自己的主線去走,有了預備,就不會被對方的想法拖走。
但就算不考慮單個談話的目的,還是可以有一些總體目的。
我的特殊說話技巧想要達成的目的是:
第一,別人不會在我漫長的傾聽之後輕看我。
第二,說得再少,對方說話也是跟著我的思路走。
第三,一席話講下來,起碼我是開心的。
第四,更深入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性格。
第五,能對對方起到些許幫助。
這五個目的說起來都很容易,做到就比較難了。
靠長篇大論轟炸,起到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傷害下一次溝通意願。
與其事後後悔說錯話,不如事前先把目的設足。
有了足夠清晰的目的,才會在表達的時候更有方向。
技巧一:設問、提問。
人類是好奇心動物。
同樣一句話用問句來表達,會讓別人更能集中的精力。
以我昨天寫文的開頭一句話來說。
昨天的文章問題是:家長應該讓孩子不和成績差的同學玩嗎?
我的觀點是,不僅要擔心自己孩子和成績差的同學玩,還應該擔心孩子和所有跟自己成績差異很大的同學玩。
第一個觀點就是和成績好的孩子玩更容易傷害到天資不太夠的孩子。
第一句話寫成什麼呢?
家長也要擔心成績好的孩子帶來的壞影響。
家長真的只要擔心成績差的孩子嗎?
哪一句語氣更強烈,更能吸引註意力呢?
當然就是第二句了。
實際上是不言自明的答案,但是因為問出來了,產生了非常多想像空間。
提問這種技巧用在談話中也非常有效。
你的提問代表你的關注點,別人在表達的時候,就會著力表達你關注的部分。
我經常聽別人轉述其朋友的故事的時候,覺得差點東西。
譬如朋友說其朋友,帶孩子帶到崩潰,結果還遭遇了老公出軌。
這種時候我通常會問一連串問題:
她怎麼考慮?
她老公怎麼對她解釋的?
出軌的對像是什麼情況?
家里長輩是否知道?
這件事對家庭經濟有什麼影響?
同樣是聽八卦,但轉述者通常很難回答出這些問題,因為關注點不一樣。
我的關注點是這個女人是否還有劫後重生的想法和意願,用哪種方式重生。
轉述者就是聽到了一件慘事……嗯,用別人的慘事讓自己好受一點。
插一句,這就是為什麼傾訴要找專業選手的原因。找朋友、閨蜜,他們會覺得你的慘事很滋養他們枯燥的內心,但找心理諮詢師,他們就會從更有利於你的角度來提供幫助。
用提問來拖著對方的思路走是非常高級的技能。
說明你能聽懂別人講什麼,而且你有自己的思路去引導對方講出你想講的話。
灌輸自己的想法進去別人內心,這種路徑太苦太長。
但讓別人講出你覺得重要的話,就會輕鬆很多,他自己就能被自己說服。
慢慢深入還能驗證對方的觀點和自己有多少一致性。
技巧二:關注點的契合。
關注點,會直接影響人的表達。
如果你在對一個根本不關心你死活的人情緒宣洩,結果就肯定是對方很厭煩,你很崩潰。
如果你對一個很關注你成長的人表達發展思路,很大程度上能得到對方的認同。
這就是說,你的表達也要符合對方的關注意願。
同樣的,如果你的表達意願不一樣,請找不一樣的人去表達。
孩子跟老師家長講自己的發展規劃,老師家長通常會開心。
有水平一點的老師家長還能聽到規劃中懸空的部分,繼而提醒孩子如何能切實腳踏實地去做。
孩子去找同學朋友兄弟閨蜜講講喜歡的對象,這幫子人肯定能開心到飛起。
很多時候正是自己的關注點和別人關注點沒有契合,而引發的表達矛盾。
關注點差異十萬八千里的話,你說什麼對方都不會動心的。
譬如說,同樣是說一個觀點:經濟對婚姻是決定性影響。
面對一個關注點在缺錢這件事的男性,直接說:"沒錢不能結婚",那麼就是友盡預警。
這時候你說,沒錢的話,去努力賺錢啊,缺錢就去找平台好好奮鬥啊,我覺得他能舒服很多。
假如是面對一個關注點在能不能結婚這件事的女性,你跟她講"莫欺少年窮,男人會奮鬥努力的",她能保持友誼到這次談話結束吧,以後她婚姻受氣的時候,少不了罵你。
反過來面對她的關注點說:"結婚這件事,就是經濟水平決定的,或者你有錢,或者對方有錢,兩人的關係會反映在經濟關係上,如果能接受,就結婚,不能接受就不結。"我覺得對方也能舒服很多。
技巧三:學會積極關注。
很多時候,會煩別人說話,也是因為對方說話有惡意,或者對方表達的內容過於負面。
關注內容過於負面,會讓沒有能力察覺負面信息的聽者懷疑否定自己,會讓有能力察覺負面信息的聽者心生厭惡。
我有認識一個姨媽,每一年都要說春晚太差,春晚越來越糟糕,春晚辦得越來越噁心。
這是春晚的問題嗎?
肯定不是啊。
從第一屆春晚至今,人物上老藝術家到各界達人和頂流不停湧入春晚舞台。
覆蓋的人物多,動用的資源廣,加入的技術新,應該來說比最早幾個明星撐一台春晚的狀況好了非常多。
可是姨媽還是非常不滿意,每年春晚的第二天一定要往死裡罵,為什麼?
因為她對自己不滿意,對自己一年過一年的日子越來越不滿意。
這種話題,聽第一次覺得新鮮,聽十年就有數了,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內心不太好了。
負面關注過多,會讓聽者覺得你在惡意攻擊。
就拿寫一篇文章來講,眾說紛紜是常態,被誇也會被罵,反映的都是人心。
可是,如果每寫一篇文章,都會得到同一個人的同一種批評,就會覺得是惡意了。
負面關注的人,表達負面信息的時候,是有一致性的。
罵人並不會罵出百種花樣,往往只會有一種思路:你做得不夠好。 /你這次沒有平時好。 /沒想到你在這件事上會那麼糟糕。
就是對人的批評。
負面關注的人最容易傷害的是自己最親密的人。
因為只有最親密的人才有時間和機會隨時了解和看到一致的負面想法。
這種情況下,一開口對方就會炸了。
負面關注往往是不落地的。
人對人的批評是空中樓閣,摻雜了人的事情,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有時候對人批評的時候,是缺乏在其立場上考慮的體貼的。
指責一個帶娃的主婦家裡太亂,考慮過她在家裡帶娃每一分鐘都精疲力盡的感受嗎?
這種指責,比不上一個不帶評價的切實行動。
所以,發現自己關注點負面的時候,就是你可能會失去一個聽眾的時候。
技巧五:結尾最好是能簡單實踐的方案。
不管是表達奇葩觀點,還是表達特別情感,如果結尾不加上能實踐的方案,就等著引發激烈矛盾吧。
好的表達一定是能實踐的。
也只有能實踐的方案是最動人心的。
千萬不要懸空表達沒有實踐意義的內容,聽眾一定會厭煩。
對待沒業績的公司裡的撕逼,吵來吵去肯定是下等反應,互相推諉會讓彼此生厭,落實到真正能讓業務提升的方案上會更好。
看到鮑毓明性侵養女這種案子,厭惡腐爛禽獸男人的同時,夾雜了對公權的失望,對自己處境的擔憂,解決這種擔憂情緒的辦法是落到實處。
作為一個年輕女性,通過這個案子,會看到血親以外的關係都非常不牢靠,沒有父母保護的時候,不要祈求別人的愛護,去做一個帶刺的人,能緩解一些情緒。
作為一個養了女兒的母親,你知道要對她寸步不離,時刻保護在身邊,沒有資本的時候,不輕易選擇離婚和再婚,這種能不依賴別人態度的方案,會讓自己好受很多。
人會對能實踐的方案覺得更有未來。
看到失戀以後思念前任想複合的姑娘,和她說"去找那男的複合啊",你自己也不信。
但可以考慮跟她講,去找一個平時不聊天的單身異性朋友聊聊天,去加一個新的微信群,去健身,去某個圈子裡認識新的人,她會感覺舒服很多。
表達說的是語言,用的是人心。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