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症醫學奠基陳德昌逝世,曾創立全國首個ICU

陳德昌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供圖

記者從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重症醫學的開拓者、締造者和奠基人,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陳德昌教授因病於2022年12月10日23時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方面介紹,陳德昌教授的逝世,是我國重症醫學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師。全國重症同道,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繼承和發揚陳德昌教授的優秀品質,為進一步發展我國重症醫學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根據《生命時報》先前刊文介紹,1964年初,陳德昌奉原衛生部調遣,離開上海,進入北京協和醫院,並成為中國現代基本外科、危重病醫學和腸外腸內營養學科奠基人曾憲九教授的一名學生。

自1950年代以來,重症醫學在歐美國家率先興起,新的概念相繼問世。重症監護室(ICU)的建設隨後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某些生理或生化實驗室技術也進入臨床實踐,成為即時動態的床邊監測。 1979年,陳德昌被醫院外派到法國巴黎第五大學科欽醫院學習現代重症醫學知識,兩年後學到國。 1984年,參照國際先進的學術理念和組織模式,北京協和醫院建立了中國第一家規範化的綜合性ICU ,有7張床位,陳德昌被任命為首任重症醫學科主任。

最開始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ICU能做什麼。陳德昌和搭檔馬遂大夫常去遊說其他科室,把重症病患轉過來,甚至從院外把生命垂危的病人轉到ICU。一份1983年3月30日的病案上清晰記載著:經本院陳德昌大夫會診,並經陳敏章院長同意,患者於今晨4時10分急轉入本院ICU。

ICU的診療經驗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一間屋、一張床,陳德昌和馬遂兩人24小時輪流倒班,逐漸探索出重症醫學科的診療規範,並贏得同行認可。對重症患者而言,生命總是以小時或分鐘計算的。陳德昌團隊就是在這樣嚴密的監護和高強度的治療中,在白駒過隙的一瞬間抓住生命的轉機。

1982年—1999年,北京協和醫院ICU共收治重症病患3,760名,其中MODS病患800餘名。以此為基礎,陳德昌團隊對全身感染和MODS進行了系統性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他發現,這種感染不在局部而在全身,因此更名為全身性感染。這種感染既沒有膿也沒有毒,一旦觸發,就像原子核裂變發生發炎瀑布式反應,導致一個個器官序貫"倒下",最終出現多重器官功能衰竭。陳德昌總結感染性休克治療的臨床經驗,指出治療關鍵在於早期矯正低血容,提高氧氣輸送能力,避免持久性氧債,並有效控製或清除感染病灶。這項認識最終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從66%下降至44%,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身為國內重症醫學的領導人物,陳德昌歷次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力挽狂瀾。

2003年,「非典」暴發,陳德昌再次擔任重任。他調到北京防治指揮中心,多次參加重症病人的會診,並曾上書建議動員三甲醫院ICU醫師和護士,集中治療「非典」危重患者,以降低病死率。 (澎湃新聞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新疆北部風雪交加,還要下東部? 60年不遇冷冬?農諺咋說

最近需求大漲!有人花2萬元搶不到…

2024年1月29日廣西天氣預報:雨雨雨!升溫+下雨!回南天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