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630萬人次經港珠澳大橋「軟硬聯通」灣區跨城消費活躍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投入使用,粵港澳大灣區運輸通道越來越暢通。新華社發
"一個字:爽!"林小姐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她的"港車北上"初體驗,"從香港出發開到中山,全程不到2小時,以後回內地探親旅遊都更加方便了。"
超1,630萬人次,這是2023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的數量。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建設加速,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琶洲港澳客運碼頭等相繼開通運營;同時大灣區持續深化規則機制"軟聯通","灣區標準」「灣事通」「深港一卡通」等持續打破壁壘,推動規則銜接、要素流通。
"硬聯通"
高鐵公路海運暢通通關效率大幅提升
根據深圳邊檢總站統計,2023年全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達1.649億人次,其中12月31日共查驗出入境人員83.55萬人次,創全面復關以來最高紀錄。珠海邊檢總站數據顯示,2023年該總站共查驗經拱北、港珠澳大橋、橫琴、青茂、中山港、九洲港等對港對澳口岸出入境人員1.65億人次,年增69.2% 。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等投入使用,粵港澳大灣區運輸通道不斷暢通;青茂口岸等粵港、粵澳口岸相繼開通,"一地兩檢""兩車北上」等便利通關模式推廣實施,粵港澳三地通關效率大幅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建設成果有目共睹。
跨境高鐵:
服務加密延時往返粵港首選
在大灣區跨國出行,民眾更傾向選擇哪些出行方式?南都大數據研究院近日發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鐵、大巴更受大灣區受訪者青睞,二者佔比均超五成;同時有26.47%願意選擇自駕出遊;15.88%願意選擇搭乘客船。交互分析結果顯示,港澳受訪者選擇高鐵出行的比例高達74.24%,「14分鐘直達深港、1小時通達灣區」的高鐵出行模式深受歡迎。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西九龍邊檢站共查驗出入境人員超1,98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超15%。
有受訪者表示,高鐵出行速度快、時間穩定,可以直達內地多個不同城市,不用擔心換乘接駁等問題,優勢明顯,因此已成為其往返粵港的出行首選。還有受訪者提出,週末和假日往返粵港兩地的高鐵車票不時會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必須提前"搶票",期待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密高鐵班次,方便旅客"說走就走」。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留意到,為進一步便利市民日常往來、旅遊及商務出行,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自今年1月10日起,加密往來香港西九龍站及深圳福田站列車班次,由每日74班增加至98班,並延後部分短程列車的尾班車開出時間。
自駕出遊:
「兩車北上」通關量逐月攀升
在「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通關利好政策刺激下,越來越多港澳居民選擇駕車前往內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8.48%的港澳受訪者願意選擇自駕車跨國旅行。
拱北海關數據顯示,「澳車北上」政策施行一年以來,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通關的澳門單牌車數量持續攀升:政策落地首月為0.7萬輛次,到第12個月已超12萬輛次,單月通關量增加16倍。 「港車北上」政策自2023年7月1日實施後,香港單牌車通關數量也呈現逐月增加,通關第6個月達9.5萬輛次,與首月相比增加近13倍。
「『澳車北上』政策實施後,跨境工作更加便利了,現在我每天往返橫琴和澳門,通勤時間只要20分鐘。」有在橫琴創業的澳門居民介紹。不少港澳車主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駕「北上」經驗。除了可以更自由地掌握出遊時間、方便大件採購之外,內地更低廉的油價、汽車保養和維修費用都成為吸引車主「北上」的原因之一。
根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2023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過1,630萬人次,出入境車輛超過326萬輛次,分別為2019年的1.29倍及3.8倍。其中,年內經港珠澳大橋入出內地的港澳居民超過992.7萬人次,創歷年來新高。
跨境客船:
海天聯運"登船即登機"
2023年5月正式開通的琶洲港澳客運口岸也成為不少旅客跨國出遊的選擇之一。作為廣州首座集跨境、城際、海島功能的水上交通口岸綜合體,琶洲港澳客運口岸填補了廣州中心城區到香港水上高速客運航線的空白,客船全程約120分鐘即可從廣州直達香港。根據統計,自2023年4月14日琶洲口岸試營運往返香港航線以來,截至2023年12月31日,廣州會展中心海關累計監管經琶洲口岸進出境旅客超7.3萬人次。
有家住廣州海珠區的受訪者表示,選擇「琶洲港澳口岸-香港中港城」航線前往香港,既不需要跨越半個城市趕高鐵,還可以欣賞沿途海景,體驗相當舒適。也有受訪者表示,雖然乘船整體耗時長於陸上交通工具,但勝在航線碼頭都在市中心,對於往返購物的旅客來說非常方便。
此外,琶洲港澳客運口岸也提供廣州登船、香港登機的服務,旅客在口岸出發大廳可「一站式」完成預辦報到和行李托運手續,通過海關、邊檢後即可乘船直達香港國際機場,全程無需辦理香港出入境手續,實現「登船即登機」的國際出行一站式服務,極大便利了旅客水上跨境出行。
"軟聯通"
一卡暢行百項服務持續深化打破壁壘
粵港澳三地間的交通設施「硬聯通」建設如火如荼,同時,大灣區持續深化規則機制「軟聯通」。暢行香港和內地327個城市的「深港一卡通」、上線過百項服務的「灣事通」小程式、161份「灣區標準」…一系列應用持續打破壁壘,推動規則銜接、要素流通。
跨城公車:
深港一卡通暢行328個城市
為進一步方便兩地居民跨城公車出行,2023年6月,深圳通有限公司與支付寶、AlipayHK等公司合作升級深港交通支付互認功能,正式上線「一碼通深港」業務。這意味著,使用深圳通、AlipayHK(港版支付寶)、支付寶中的任何一個APP,即可在深港兩地掃碼乘坐所有的公交和地鐵線路(除香港機場快線)。
2023年8月,由深圳市深圳通有限公司和香港八達通卡有限公司聯合發行的「深港一卡通」上線。卡片上具有深圳通電子錢包(符合交通部全國交通一卡通標準)和八達通電子錢包,分別使用人民幣和港幣充值。至此,香港及內地327個城市可實現大眾運輸「一卡通行」。有深港兩地跨境通勤的受訪者表示,新版「深港一卡通」適用範圍更廣,用起來更加方便。
「軟硬結合」持續推動大灣區互聯互通,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正在形成。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4.12%的受訪者認為大灣區跨城出行非常便利,43.82%的受訪者認為較為便利。
跨城生活:
「灣事通」一站式提供跨境服務
2023年12月9日,「灣事通」綜合服務平台在支付寶、微信、AlipayHK(港版支付寶)、MPay(澳門錢包)、WeChat(國際版微信)同步上線。該平台小程式圍繞著出行、通信、支付、求職、養老、醫療、教育、吃住遊等生活場景,為粵港澳三地居民提供「一體一面」無感便捷的跨境服務。三地居民跨境、跨城出行時使用各類服務,可透過「灣事通」一站式解決,無需再切換不同APP或小程式。
有數位受訪者回饋,「灣事通」聚合了不少以往散落在不同APP的服務,非常方便。有首次前往香港旅遊的受訪者表示,「灣事通」提供的境外流量包購買服務對短期旅行相當實用,免去其額外購買境外電話卡或支付漫遊費用的煩惱。
螞蟻集團方面介紹,該支付寶小程式首期上線過百項服務,實現「一個平台暢行灣區」。不論是市內或跨境出行,搭乘公車、地鐵、廣深港高鐵、跨境巴士、輪渡,都可以透過該小程式輕鬆買票,免去貨幣兌換的煩惱。內地居民赴港澳辦證預約、港澳居民在內地預約回鄉證辦理都能在小程序上搞定。
跨境消費:
跨境掃碼支付接受度大幅領先
為方便港澳人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消費,相關部門及平台企業在跨境支付服務環境建設上不斷發力,提升港澳人士的內地消費體驗。
首先,跨境電子錢包支持港澳人士內地消費。目前,港澳兩地有多種跨境電子錢包為港澳人士提供行動支付服務,包括微信香港錢包、支付寶香港錢包、港澳版「雲閃付」錢包,及20餘個港澳本地「銀聯繫」錢包(即香港、澳門本地機構推出的自有電子錢包,支援銀聯二維碼掃碼支付功能)。港澳人士在微信、支付寶等APP上綁定中國境內以外銀行發行的Visa、Master卡後,可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無差別式支付服務,內地消費便利度大幅提升。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5.45%的港澳受訪者認為跨國消費非常方便,43.94%認為較方便。多名港澳受訪者表示,在內地消費過程中未遭遇任何問題,體驗良好。
問及港澳受訪者在內地消費時主要使用的支付方式,支付寶/Alipay、微信/微信佔比分別達61.29%及79.03%,大幅領先其他支付方式。有香港受訪者表示,「北上」消費幾乎用不到現金,掃碼支付在旅客群體中確實很受歡迎。
「灣區標準」:
161份標準保障跨境消費品質
為了方便粵港澳三地消費者在購買商品、享受服務時更放心,以統一標準表達需求。 2023年4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三方共同簽署了《關於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粵港澳大灣區標準資訊公共服務平台以及「灣區標準」標誌同步上線。官網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61份標準納入灣區標準清單。從油、鹽,到廣式早茶、糕點,如今都有了統一的「灣區標準」。
暨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王鵬指出,以往內地與港澳之間很多標準存在差異,如今這種雙向奔赴的消費,會對產品標準方面的規則制定產生倒逼力量,推動衛生、食品安全、產品品質等監督監管部門加強規則對接。
中國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也表示,「灣區標準」可為公眾帶來的便利包括但不限於:在購買商品時更放心,無需擔心品質問題;在享受服務時更滿意,服務提供者遵循統一標準;在出行、旅遊等方面更便利,交通、住宿等設施都將符合灣區標準要求;在創業和就業方面更有保障,統一市場環境將為企業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心聯通"
「一小時生活圈」實現「灣區多城生活」回歸
隨著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加快加深,以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重點的「軟聯通」持續拓寬深化,「一小時生活圈」正在變為現實,進一步拓寬了大灣區消費市場,「雙向奔赴」催生了跨城消費的活躍和繁榮。
2023年春節期間,深圳各口岸累計入境旅客超50萬人次;12月,「北上」深圳的香港客流達668萬人次;2024年元旦假期,港澳兩地總計迎來入境旅客超90萬人次… …"灣區多城生活"回歸。
支付寶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自1月恢復通關以來,每天有數百萬人在粵港澳大灣區跨城通行,使用支付寶交通出行服務次數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53%,居民消費恢復至2019年同期消費金額的140%,居民工作、商務、求學、旅遊、交流學習往來更頻繁。 2023年下半年,大陸遊客到香港使用支付寶整體交易筆數較上半年增長40%,而港人使用港版支付寶AlipayHK回內地、去澳門的交易量一直穩步上升,顯示移動支付為兩地居民出行消費帶來便利。
2024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的第五年。近期審議通過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關於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的意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等四份文件,皆與大灣區城市「軟硬聯通」密切相關。可以預見,粵港澳大灣區打破壁壘、協同發展的進程也將持續加速。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認為,從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對接機制銜接"軟聯通",到民心人文的"心聯通",更加便利的營商環境、更有品質的生活圈,正吸引「八方來客」在粵港澳大灣區學習工作生活、創新創業,有力促進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
南都調查
總第185期
監製:戎明昌劉江濤
策劃:王衛國鄒瑩
統籌:張純關健明
統籌編輯:董曉妍黃亞嵐
採寫:南都研究員李偉鋒羅韻謝小清實習生週惠琪蔣佳軒
設計:張許君沈淑婷
支持機構(排名不分先後):
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珠海大華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佛山市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
資料來源:問卷調查、深圳發布以及新華網等媒體報道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上海老夫妻將唯一房產過戶給孫子,被趕出家門!房沒了,家沒了,親情都沒了…
棗莊市委網信辦舉辦「唱響家鄉美·網路名人看棗莊」暨「網路名人趕大集」活動
發現深圳山中野居男子的快遞員:蹲守1個月找到流浪者住處,已助7個家庭團圓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