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是他們共同的底色,在蘇州打拼的阜陽人好樣的
1月9日,蘇州北站。旅行社經理蔣雷提早開門營業,開始接待一批又一批遠方來客──介紹蘇州景點、傳播蘇州文化、安排旅遊路線等,這份工作他已經乾了十多年。
當天上午,在相城區一棟高檔辦公大樓內,企業家朱永利和員工一起開會,商議新接項目裝修裝飾事宜,就有關方案進行細化跟進。
同樣奮鬥在蘇州,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阜陽人。在與蘇州這座城市共同成長的同時,他們用行動繪出阜陽人的群體形象:能吃苦、肯鑽研、特踏實。
在蘇州北站,蔣雷正用手機幫客戶安排旅遊車輛。
能吃苦的阜陽人
今年45歲的蔣雷,是潁東區袁寨鎮人。
在蘇州這些年,他把旅遊業務做得風生水起,不僅成了家、買了房,還順利將孩子送進了大學。 「感恩蘇州,也感謝阜陽。」受訪時,蔣雷感慨萬千。
蔣雷身上有著阜陽人特別能吃苦的勁兒。 28年前,因為家境貧寒,吃不飽飯、上不起學的蔣雷背起行囊來到蘇州——家鄉不少人在蘇州打工,他期待也能在這裡找份工作養活自己。
樸素的想法與艱辛相伴。初到蘇州時,雖有老鄉幫襯,但由於學歷低、沒技術,蔣雷的日子過得格外清苦:蹬過三輪車、當過服務員……為了能吃飽飯,只要能賺到辛苦錢,啥活他都願意去幹。
一次次積累,一點點變化。十多年前,恰逢蘇州旅遊業上升期,在老鄉介紹下,蔣雷進入旅遊業,日子一天天變得好起來。
朱永利在和員工溝通工程設計方案。
肯鑽研的阜陽人
在逆境中吃苦前行,這句話很適用於朱永利。沒到蘇州之前,朱永利是阜南縣一名村幹部;剛到蘇州時,普通洗車工人他都應聘不上。
「心理落差非常大,但既然認準了就要堅持下去。」2004年夏天,朱永利找了十多天工作後,最終在某建築工地找到一份木工活計,開啟了在蘇州的「蛻變」之旅。
建設中的蘇州。
十多年前,蘇州還沒有這麼多高樓大廈,城市不如現在漂亮,經濟不如今天繁榮。
「見證著蘇州變化,也與蘇州一起成長。」憑藉吃苦耐勞精神,以及肯鑽研、敢嘗試的勁兒,朱永利深耕裝修裝飾行業,不僅在蘇州、南京等地開辦了多家企業,還將經營範圍擴大到百貨貿易、機電等多個領域。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20年前,從木工做起的朱永利,僅用了3個多月,就因幹事有模有樣成為了勞務代理;1年後,看準基建蓬勃發展的勢頭,朱永利以"包工+包料"方式,開始代理裝修裝飾小專案。 2016年,經歷了10餘年拼搏累積後,朱永利開了公司,持續擴大事業版圖。
「一直在嘗試,一直在進步。」朱永利直言,雖然他走過不少彎路,但這些年的拼搏,他和許多安徽人、阜陽人一樣在蘇州得到了認可。
為了更好地服務家鄉,朱永利擔任了蘇州市安徽商會副會長、阜陽之友蘇州理事會常務副會長,積極為蘇阜兩地以及安徽老鄉牽線搭橋,推進兩座城市更好發展。
特踏實的阜陽人
在蘇州奮鬥的阜陽人中,趙志偉是典型代表之一。
「得益於蘇阜結對合作幫扶,我見到家鄉人的機會越來越多。」趙志偉畢業於北京某著名高校,現任中國國際露營大會副主席、露營之家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2022年,因為看好蘇州豐富的體育文旅資源,他成立了蘇州市營地體育管理有限公司,把露營之家全球服務中心落戶在蘇州運河體育公園,為蘇州市體育文旅產業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年多的努力,多個新項目雛形已現;多年關注體育文旅領域,趙志偉在戰略投資上積累了豐富經驗。 「咱們阜陽人做事踏實,這是先前諸多計畫成功運作的基石。尤其是聽說我是阜陽人,第一印象就會加分。」趙志偉說。
這些年,雖不在家鄉發展,但家鄉的變化卻令趙志偉欣喜。尤其是阜陽豐富的文旅資源和人口多、市場大的特點,讓趙志偉信心滿滿:「阜陽發展體育文旅事業將大有可為」。
趙志偉向記者講述創業經驗。
以蘇州為平台,以家鄉為方向,趙志偉眼下正積極推進相關計畫落地阜陽。 「因為人在蘇州,我接觸到更多家鄉人;因為是阜陽人,我更願對家鄉發展盡心盡力。」趙志偉說,和許多在蘇州的阜陽人一樣,大家都期待家鄉越來越好,也將更多為蘇州、阜陽發展貢獻力量。
根據不完全統計,當下在蘇州的安徽人約有200萬人,其中阜陽人超過80萬人。一個個樸實、踏實的阜陽人,讓蘇阜聯繫愈發緊密,影響著蘇州、改變著蘇州,更見證著蘇州的變化與發展。
(阜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凱培/文龐誠/攝)
編輯:小尹
布萊克尼40+8+5 林葳20+5 王哲林18+18 同曦力克上海取4連勝
男子高速公路忘拉手剎,想要跳進駕駛室夾在車門與護欄中間,已被交警救出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