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看客”到“主角”,秦皇台鄉讓村民站穩文化活動“C”位
通訊員張志剛記者徐鵬飛
2月27日,秦皇台鄉第七屆廣場舞大賽暨優秀作品展演活動在富民新村鄉村大舞台激情上演。活動現場,人頭攢動,掌聲不斷,伴隨著一曲曲歡快的舞曲,一支支參賽隊伍翩翩起舞,一場場精彩的「舞林秀」接連亮相。
「鄉裡這個比賽已經連續舉辦七年了,我和姐妹們也連續參加了七年,跳舞讓我們跳出了自信,跳出了健康,我還會繼續參加。」利民新村東孫代表隊隊長孫香蓮說。
「手臂伸直,眼睛要隨著手的動作走……」在秦皇台鄉鑫隆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不時傳來咿咿呀呀的唱戲聲,戲曲老師從發聲技巧、站位站姿、一顰一笑等細節逐一進行現場示範講解,面對面、手把手地教導村民表演技巧。
今年67歲的單西村村民耿興芬是個戲曲愛好者。 「過去都是演員在台上唱,我們在台下聽,現在不但唱還教,我們也能登台唱幾句。」從「看客」到「主演」的轉變,讓耿興芬興奮不已。
在鄉村,年輕人外出打工,家裡多以60以上的村民居多,曬太陽、打撲克牌、嘮家常、看電視曾經是冬季鄉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今,在秦皇台鄉卻是另一番景象:村民們一改往日的習慣,或在文體廣場上,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跳廣場舞的、下象棋的、看書的、練字的、唱戲的……到處都洋溢著歡聲笑語,這就是秦皇台鄉村民的生活場景,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村民再也「閒不住」。
近年來,秦皇台鄉在文化為民、文化樂民、文化惠民上不斷下功夫、花心思、做嘗試,透過供給群體多樣化、多元化的文化產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融入群眾日常生活,實現了由政府「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熱情,引導帶動群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逐漸形成了群眾文化自覺。
「以前,我們也常組織進行文化活動,但多數是送文化,演員在台上演,群眾在台下看。往往是『台上熱台下冷』。」秦皇台鄉宣傳、統戰委員劉玉潔介紹:「種文化」就是讓村民參與進來,把舞台交給群眾,改變過去「我演你看」「我唱你聽」的局面,把文化的種子種入鄉村,在群眾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據了解,為使鄉村文化活動"枝繁葉茂",秦皇台鄉堅持將文化振興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地位,以"種文化"理念機制不斷激發內生文化動力,堅持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由單向的文化輸送變為多元發展,透過"選種子、厚土壤、秦疏苗",不斷壯大基層文化"根基"。
為了滿足群眾文化需求,讓更多的人參與文化活動中,真正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秦皇台鄉積極開展「文化培訓下鄉」活動,充分利用社會優質文化資源,透過聘請專業戲曲、歌舞老師進行公益培訓活動,引導帶動廣大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當主角,並且探索點餐式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按實際需求和動態變化來定項目、定水準、定師資,實現精準化服務對接,提升群眾文化綜合素質的同時,也讓群眾獲得了更多幸福感。
「每天吃了晚餐就來玩兒,活動廣場就在家門口,很方便。」家住北賈村的王平每晚都到村南側的廣場上跳舞。王平介紹,之前,想活動連個地都沒有。現在好了,自從有個這個活動廣場,跳舞有了固定場所,大家的熱情更高了。
在秦皇台鄉,9個行政村全部建造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健身廣場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科普宣傳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實現了" 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涵蓋全域,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陣地需求。同時,投資12萬元更新配置健身器材160餘套,組成群眾文藝團隊20支,配備了音響、樂器等必要的文化活動器材,參與人數達500餘人。
值得一提的是,豐富的文化活動在豐富了村民生活的同時,加強了村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拉進了鄰里之間的距離,群眾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健康向上、文明進步的社會風氣日益形成,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新動能。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和提升農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砝碼」。秦皇台鄉黨委書記張碩表示,「今後,我們將透過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精準對接機制,推動從送文化下鄉到種文化入心,以文化活動、文化服務為載體,紮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讓公共文化服務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真正讓群眾由'看客'變身為文化活動的'主角',進一步夯實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軟實力'。"
投資14.8億元打造5A景區,湖北鹹安啟動汀泗橋紅色文化旅遊區計畫建設
村書記宅基地近七畝後續:村書記叫黃俊雄,為當地一霸,已被抓!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