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咖啡館晚上變酒吧聾啞人群和一般人士的合租互助
原標題:成都一環路有這樣一間商店:(引題)
白天咖啡館晚上變酒吧聾啞人群和一般人士的合租互助(主題)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顏雪
白天是聾啞人士開的"無聲"咖啡館,夜晚是普通人開的"有聲"酒吧……從今年2月底開始,成都一環路東五段108號商舖迎來兩撥年輕"租客"合租。雖然交流不便、手語不通,但透過打字發生交集、互相幫忙,這群年輕人慢慢發生「化學反應」。
咖啡館研發新品,酒吧調酒師會提意見;咖啡館在網上留下酒吧工作人員的電話(以便溝通);開了兩家酒吧的王先生給第一次開店的咖啡館店長提建議… ……下一步,他們正在籌劃新店,讓酒吧、咖啡館結合的合作模式走得更遠。 「我們是互幫互惠。我們透過他們了解特殊群體,他們也從我們身上學到了一些東西。」酒吧老闆王先生表示。
「無聲」咖啡館
希望用味道服務吸引顧客
在成都一環路東五段108號,有一家咖啡館。最別緻的地方在於,店裡顧客需要自己掃碼點餐,和工作人員只能用手寫板交流。
這家「無聲」咖啡館的老闆江南和鄭廷坤都是聾啞人士,他們也是唯二的工作人員。
去年,在上海當咖啡師的江南和鄭廷坤決定創業,多方考量後選擇了成都,並在去年8月開了這家咖啡館。從選址到裝修,從訂設備到做店招,江南和鄭廷坤需要付出比一般人多好幾倍的努力。
咖啡館裡,沒有一個招牌、一個字樣提醒這是一家聾啞人士開的店,"我們就想跟正常人一樣開(一個)咖啡館,不喜歡被區別對待。"江南通過手機打字"告訴"記者,"我希望顧客是被咖啡的味道、周到的服務、良好的印象吸引來的。"
只要有客人來,江南和鄭廷坤就會熱情地上前服務,一個查看點餐系統的下單情況,另一個拿著手寫板準備解答顧客的疑問。
在成都開咖啡館不是容易事。有數據顯示,成都的獨立咖啡館總數達到了全國第二。在2022年,成都的咖啡館數量就突破了7,000家。
「營業額不是很樂觀,我們一個月大概賣出280杯咖啡,算下來一天就15杯左右。」鄭廷坤用手機打字「告訴」記者,來光顧的有被網上推薦吸引而來的網友,有路過的行人,更多的是江南、鄭廷坤的聾啞朋友。今年2月份,江南和鄭廷坤決定找人合租。
夜晚變有聲酒吧
互幫互惠,達成新合作
「我們上個月才跟他們合作的。先是在線上溝通,後來在線下見面談合作,才知道(他們)是殘障人士。」江蘇人王先生雖然比江南他們大一歲,但大家都是年輕人。 "當時覺得他們很勵志也很優秀,溝通過程中都很好說話,當場我們就確定了合作意向。"
「日咖夜酒」成為這間店舖的合作方式-上午11點到晚上11點,這裡是「無聲」咖啡館。下午5點到第二天凌晨5點,這裡是「有聲」酒吧。
每天有一段營業時間重合,咖啡館和酒吧在緊鄰的吧台上各自作業,招呼著有不同需求的客人。如同咖啡和酒隨著時間能發酵醞釀出別樣的美味,這群年輕人開始產生「化學反應」。咖啡館在網路平台上留的是酒吧工作人員的電話,"他們不方便接電話,有什麼我們也好轉達,這是舉手之勞。"
江南和鄭廷坤研發新品時,會聽聽酒吧調酒師的意見。前不久咖啡館推出的桂花酒釀拿鐵,就提前讓酒吧工作人員嚐一嘗,看看有什麼需要改進的。
此外,來到咖啡館的殘障顧客,也能在店裡體驗了一把酒吧的非酒精飲料,酒吧一款產品「夢」備受好評。酒吧推薦給客人非酒精飲料時,也會先想到一旁的咖啡館。酒吧工作人員透過手寫螢幕幫咖啡館顧客「翻譯」。忙不過來時,雙方會互相幫忙。
「如果客人要喝無酒精飲料,我們也會推薦他們的咖啡,只要打字跟老闆講客人要喝什麼,做好了端過去就好。」酒吧合夥人竹姐介紹,酒吧的客人比咖啡館多很多,有時候喝酒的人會吐得到處都是,"他們(咖啡館老闆)也能理解,大家都在力所能及地相互幫助、釋放善意。"
這是王先生經營的第二家酒吧。在創業上,他比第一次創業的江南、鄭廷坤更有經驗。 「像是日常經營理念、行銷方式、經營成本、未來創業方向等,我都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建議。」王先生說。
合作期間,雙方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他們非常好、非常善良,也非常好交流,我們日常溝通起來比較融洽。」王先生透露,目前在開第三家酒吧,準備邀請江南、鄭廷坤加入,「我們也溝通過了,未來可以在酒吧帶上咖啡。
江南「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和王先生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在新店裡透過注資的形式佔股,再次合作經營咖啡館、酒吧。
「根本上來講,我們是互幫互惠。我們透過他們了解特殊群體,他們也從我們身上學到了一些東西。」王先生解釋,像是酒吧創立之初不太了解無酒精飲品,借鑒了咖啡館的一些單品。
來源:成都商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