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天幕城與昌樂路文化市場合體市民重拾撿漏樂趣

原文標題:對標潘家園,「老玩家」如何「樂淘」​​?

天幕城與昌樂路文化市場「合體」 市民重拾砍價撿漏「尋寶」樂趣

原天幕城的華麗轉身,讓青島文化市場點亮了舊城區的「煙火氣」。 4月20日,昔日天幕城的藍天與水幕變為了現實版的藍天白雲,升級改造後成為青島文化市場正式煥新登場,一期的223間舖位已全部交付,承載著無數青島人記憶的昌樂路文化街商家已大部分喬遷至此。作為台東城市級商業中心的西大門,「煥新」後的青島文化市場重任在肩,這裡將著力打造城市文商旅的新高地,區域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相較網紅打卡地-北京文化市場潘家園,冉冉升起的青島文化市場如何成為下一個網紅打卡地?

「尋寶」依舊是老青島的最愛

20日上午,記者來到遼寧路與壽光路交會處的原天幕城2號門,門頭高懸著醒目的「青島文化市場」大字。伴隨著青島文化市場啟用儀式的舉辦,以文化業態為主導的複合主題街區正式開街運營。物理空間的變化,吊足了市民的胃口,大家期待著更豐富多彩的文化場景。

步入市場,原先天幕城的巨幕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露天集市。兩側商店面貌一新,玉石、手工藝品、茶店等各式商店紛紛開門迎客。主街區更是設有中華書畫展、嶗山綠石主題展等特色展覽,文化氛圍濃厚。天幕城與昌樂路文化市場「合體」後,吸引了大批文化愛好者和周邊市民駐足觀賞。 「我已經有五、六年沒來天幕城和文化市場了,聽說這兩個地方合併了,就特地過來看看。」從嶗山遠道而來的七旬老人張先生,特地乘坐地鐵2號線來參觀這個新的文化市集。

除了門頭房商鋪火熱營業,許多地攤攤主也「不甘示弱」。他們鋪開一塊長絨布,一方色彩斑斕的小天地徐許立起。攤位上叫賣著書畫、瓷器、銅器以及文創產品。來來往往的市民絡繹不絕,市場上不時傳來攤主的吆喝聲和顧客的詢問聲。 「我是昌樂路文化市場的忠實粉絲,不僅在這淘到了很多喜愛的古玩,更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愛好收藏古錢幣的張女士說,她來到新的文化市場,感覺「淘寶」場地更秩序化,自己也期盼著能有新商鋪入駐,淘到更多滿意的古董。

砍價、撿漏,是逛青島文化市集獨有的樂趣,大家需靜心挑選、慧眼識寶。 「煥新」後的青島文化市場車位充足,交通也十分便利。遼寧路上設有鄰近青島文化市場的臨時停車場,輕鬆步行即可抵達1號門。此外,青島文化市場距離地鐵2號線利津路站約400米,最近的公車站壽光路遼寧路站不足200米,市民搭乘大眾運輸前來同樣便捷有效率。

培育老城文旅新增長點

作為台東商圈的西北大門,青島文化市場深入挖掘了傳統收藏文化與台東市井文化內涵,以自身文化產業為支撐,豐富街區文化消費體驗,為區域聯動發展注入文化動能。從整體佈置來看,青島文化市場緊鄰登州路啤酒街,又與台東記憶館遙遙相望,既有特色啤酒文化與百年台東商業文化的核心助力,又與城市的煙火氣和自帶的大流量互相成就。市北區也將以青島文化市場的煥新改造為契機,培育文旅產業的新型消費熱點,為島城旅遊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據了解,全新規劃的青島文化市場項目約4.6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以傳統文化產業為特色,深耕「文化+」領域,導入文創體驗、創意辦公等新業態;二期1.2萬平方米,集中於文化博覽展銷領域,豐富文化市場的商業集群。目前,青島文化市場一期的223間舖位已全部交付。工程在改造過程中,緊跟著城市保護更新步伐,除了保留原文化街的歷史與韻味,還將建築設計與業態定位進行了融合,展現出開放式街區的新姿態。根據不同業態的經營特點,劃分了文化藝術主力店、綜合展售業態區、古董綜合大樓等區域。

老顧客轉場「淘寶」習慣沒有改變

在青島古董圈,昌樂路文化街商戶的搬家、青島文化市場的開業,都是大家口耳相傳的「頭等大事」。雖然文化市場的地點改變了,但粉絲群逛市場「淘寶」的習慣沒有改變。從事藏品及茶葉業的劉利利,是第一批由昌樂路文化街搬遷至青島文化市場的商家。 2010年,劉利利出於對玉器、奇石、竹器等藏品的喜愛,在昌樂路文化街經營起了自己的小店。 14年來,她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逢週末,她的小店便成為朋友們聚會的好去處,大家圍坐一起,品茶論道。 「新商店比以前更加寬敞明亮了,我的許多老顧客也向我反映,他們來店裡有種心情舒暢的感覺。」劉利利的新店有上下兩層,面積大約150平方米。隨著新商店的重新開張,許多老顧客也跟著她轉場至此。

接過昌樂路文化街的店家,對青島文化市場而言,無異於接下了他們自帶的「流量」。這些年,昌樂路文化街在青島可謂家喻戶曉。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昌樂路文化市場始建於1994年,全長約600米,最初是由一些簡陋的臨時建築和幾座舊廠房組成。建成初期市場週邊環境較差,基礎建設不夠完善,為了改善此一狀況,2005年市立北區政府啟動了昌樂路文化街改造工程。 2006年6月30日,改建後的昌樂路文化街開街。當年,昌樂路文化街被青島市政府命名為「青島文化街」。 2008年,被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街區共有各類經營業戶500餘家,匯集了影音圖書、古董書、工藝品等數十類文化產品。 2023年,青島地鐵5號線(昌樂路站)計畫啟動徵收,昌樂路文化街的部分建築物列入徵收範圍,不少商家陸續搬遷至遼寧路對面的青島文化市場。

文化市集「觸網」變成網紅打卡地

對城市來說,打好文化這張牌帶動的不僅是觀光業、服務業的發展,也能為產業發展升級提供新契機。在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不超前一步便很難「出圈」。天幕城的徹底革新讓青島文化市場成為了冉冉升起的新地標。如何打好「文化」這張牌,喚醒更多青島人以及遊客的文化熱情,青島文化市場需要讓青島人的「尋寶」習慣為更多人所知,甚至成為時尚的新常態。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北京的潘家園,它是眾多「尋寶者」耳中最熟悉的文玩交易聖地。如今,潘家園裡的面孔除了「老北京」外,還多了許多年輕人的面孔,他們中有不少是慕名前來打卡的遊客。其實細究潘家園的火爆,與其多年來所累積的文化底蘊與順勢而為的市場定位、創新發展密不可分。作為文玩市場的代表,潘家園除了匯聚眾多的古董、藝術品和民間工藝品外,還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非遺手工藝品交易博覽會、春節交易會等,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技藝傳承和商品交易的舞台。潘家園定位的目標客戶群是多元的,特色活動以及親民價格等吸引了許多非文玩愛好者前來打卡,從而贏得了更廣泛的市場認可。更有趣的是,潘家園文化市場在30週年慶活動期間,推出IP形象"潘呦呦",這讓老牌文化市場與現代潮流文化來了一次碰撞,瞬間拉近了老市場與消費者的距離。如今,擅長線下銷售的潘家園市場還成功"觸網",逐步孵化電商、文創、拍賣等新板塊,衍生下屬子品牌,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手段,提升交易效率和服務品質。

對標潘家園,青島文化市場除了物理空間上的革新外,在市場定位、文化內涵、創新經營模式和服務方式等方面仍有潛在空間等待挖掘。假以時日,青島文化市場能否成為青島的「潘家園」?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掌上青島記者璩驪儒於波



動真格?布林肯訪華放大招,美國公開威脅將中資銀行踢出美元體系

山東省德州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邵浩浩,擬進一步使用

含金量越來越高武漢企業發明專利佔首超六成

鬧大了!南寧女教師失蹤事件引起網友們吵起來了

《中國有6億人到現在都沒有喝過咖啡,有多少人知道?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降溫10℃! 10級雷暴大風!本週河南天氣複雜:雷陣雨、強對流、揚沙......

1998年,美國溫順雜交犬深夜將女主人折磨致死,調查原因令人心酸

德州迎來大雪暴風!交通受阻、如何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