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鬼”新聞就該“人人喊打”

戳藍色字關注我們!

4月12日,備受關注的「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事件」迎來了大結局。經公安機關查證,該事件繫策劃、編造的。如此大反轉,讓眾多網友驚掉下巴。事實上,先前就有自稱秦朗老師、秦朗舅舅的網友出現在評論區,所謂的「秦朗舅舅」還利用直播吸引大量網友觀看,但也被發現是擺拍。

毫不誇張地說,這種網路假新聞看似可能只是"圖樂"而已,但實際上"毫無底線",不僅觸犯到法律,也在輿論場上留下一地雞毛。那麼,網路新聞造假有哪些表現形式呢?危害幾何?又該如何治理?

一段時間以來,網路上煽動情緒的火爆假新聞此起彼落。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博主,為了博取眼球、獲取流量,瘋狂給自己"加戲",有的作品傳播甚廣,但隨後紛紛"露出馬腳",反轉頻率令人不忍直視。

細數網路新聞造假的形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無中生有的「離大譜」。去年7月,許多鄭州人的朋友圈中都出現了一張「尋狗啟事」圖片,「功勳犬」「1000萬」等字眼挑起網友的神經,話題「鄭州狗主懸賞1000萬人民幣尋狗「一度衝上熱搜,閱讀量高達2億多人次,但最後證實只不過是一場鬧劇。

自編自演的「小節目」。此前,一段「遊客手機掉西湖被要1500元打撈費」的視頻,登上了不少社交平台的熱搜榜。但實際上,所謂的「手機掉落西湖,打撈人員要求支付高額打撈費」影片只是一則自編自導自演的商業推廣。

悲情行銷的「催淚彈」。賣慘觸動的是人們內心深處樸實的同情心、同理心,往往能引起輿論關注。有人為博流量,炮製"做夢都想不到,孩子想要化肥""山區9歲孩子賣石榴"等短視頻,謊稱某地水果"大量滯銷"、農民"虧得血本無歸",從而達到賣貨目的。

真假參半的「大雜燴」。正如網友所說,有些假新聞「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有的可能圖片是真的,但時間是假的,冷飯熱炒;有的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寫成現在發生的,把那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寫成這個地方發生的,移花接木;或者使用一些看起來紀實的拍攝手法,如街採、監視等,營造出以假亂真的現場感,讓受眾陷入判斷迷思。

科技狠活的「全自動」。有的自媒體用ChatGPT等工具修改已知的新聞要素,試圖用AI欺騙大眾。網路上曾流傳出一則所謂"杭州市政府3月1日取消機動車依尾號限行"的"新聞",但最後被證實只是一小區業主隨手用ChatGPT生成的假新聞,造成不良影響。

總之,進入行動互聯網時代,隨著技術條件的進步,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內容和發佈內容,從而在網路上獲得關注,然而網路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也給了虛假新聞滋生的土壤。

假新聞圖來源:網路截圖

在一些自媒體和機構看來,在網路上進行新聞造假可能只是一件小事,沒什麼大不了,可事實上,網路新聞造假的危害是很嚴重的,有時候帶來的後果甚至難以設想。特別是當我們已經步入資訊時代、媒介社會,假新聞呈現出裂變式的傳播,動輒閱讀人次數千萬,在短時間造成惡劣影響。至少有以下三個面向。

比如,誤導了大眾的認知。假新聞沒有實際價值,卻佔據了大眾的注意力,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對大眾的認知造成誤導,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有的假新聞甚至隔間時間就捲土重來,比如一則名為"女子騎車等紅綠燈,迎面走來男子突然將其撞倒"的短視頻就多次在網絡平台上出現,利用了網友樸素的同理心,反覆煽動網友的情緒。有個心理學名詞叫"錨定效應",意思是說人們最早接觸的信息會對自己的判斷造成極大影響,即使有信息在後面出現,也很難讓人做出改變和調整。這意味著,即使網路新聞最終被證實是虛構的,但它已經產生的負面影響很難完全消除。

比如,破壞了社會的秩序。像今年3月份,某地有網友在短視頻平台發文稱,"遼寧第三醫院4名男女感染kx5病毒死亡",而這完全是謠言。像這樣的訊息,人為創造出緊張的社會氛圍,引起人們的擔憂和恐慌,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女子輸液被陌生男子拔針扎進水桶」「阜陽敏姐被家暴」「1888萬天價彩禮」「史上最兇班主任」等網路假新聞,涉及性別、家庭、醫療、教育等群眾密切關注的話題,很容易引發網友之間的撕裂和對立,甚至可能引發線下的衝突,讓部分網友對黨和政府的工作產生誤解。

再如,衝擊了媒體的公信力。有人說,越是假新聞,看起來越像新聞。網路上人造的假新聞,或胡編亂造,或危言聳聽,影響了人們正常的資訊交流,嚴重違反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嚴重破壞了網路新聞生態。即使部分假新聞是由網紅個人或機構杜撰的,但是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反轉,會讓不少網友對網路新聞生態產生不信任感,使媒體從業者和新聞媒體的聲譽都遭受損失。久而久之,當人們對網路假新聞感到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之時,新聞媒體也會失去它應有的權威和公信力。

在"後真相時代",網路假新聞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以上種種,都構成對輿論生態的侵蝕、對社會道義的破壞。

圖源:視覺中國

面對網路新聞造假花樣不斷翻新的"魔高一尺",到底有沒有治理的新法子可以"道高一丈"?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探索。

以更有力的手段揪出「李鬼」。網路假新聞存在已久,隨著網路技術和應用的快速迭代更新,又出現了許多新形式和新問題,加大了治理難度。同時,有些平台奉行流量至上的邏輯,藉著演算法推薦的名義,任由假新聞、「標題黨」、爭議性議題氾濫。有研究指出,基於經濟和商業上的理由,社群媒體和平台缺乏足夠激勵規制自身平台上的假新聞。

平台也需體​​認到,放任假新聞傳播所帶來的流量不可能長久。有必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監管手段,及時發現並處置網路虛假新聞,在維護內容生態上擔起社會責任。例如對疑似的假新聞、AI產生的造假資訊等迅速加以辨識並切斷其傳播鏈、利益鏈,對網路新聞造假者及其帳號的處理也應​​更加徹底、堅決,防止其改頭換面、舊戲重演。有關部門當加強對平台的督促,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對製造虛假新聞的個人或機構依法進行嚴厲打擊,以儆效尤。除了刪除假新聞、關停違規帳號等常規操作外,最重要的是把「刀子」落下去,例如可以對加大對假新聞「始作俑者」的處罰;例如可以將製作、傳播假新聞的網路主體列入黑名單,從制度上作出威懾。

以更快捷的方式「跑贏」謠言。有人這樣打比方:網路謠言和假新聞就像雜草,除了需要及時清除,更要讓田地裡長滿健康的莊稼,才能把雜草的生存空間擠壓到最小。雜草生長越快,除草和種植健康作物的速度就要更快。

近年來,部分網路平台已經建立了闢謠機制,及時澄清發現的網路新聞造假事件,相關部門也協同聯動,快速發布調查和處置結果,回應社會關切。是否還可以對演算法推薦、日常監測、線索收集等技術和機制進行進一步優化和提升,從而更加迅速、精準地推送闢謠信息,並建立快捷方式發動網民提供線索,讓更多流量「流」向真正有價值的資訊。

以更銳利的眼神辨別真假。從這次「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事件」可以看出,目前不少虛假網路新聞的產生,背後的原因是畸形的「流量觀」。為了獲得更多流量並變現,許多網紅、自媒體等在缺乏素材時選擇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鋌而走險」炮製假新聞,以迎合當前一些人對搞笑獵奇信息的需求。對網友來說,面對網路上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訊息,需要盡量保持客觀理性,可以多方面了解狀況。當事實與情緒交織在一起,唯有擦亮眼睛,養成良好的媒介素養,方能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對新聞媒體而言,提升專業素養是預防假新聞的重要一招。在報道網絡動態時需要注意核實,多進行一些交叉採訪,反复求證,而不要聽信單方面信源,不能為了追求流量而放棄了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有時候一些短視頻博主明明是為了拍段子而虛構劇情,但是一些媒體看到後直接採用,把段子當新聞傳了出去,這樣就成了網絡虛假新聞的"幫手"。

當平台能夠及時監管並發現虛假新聞、網友能夠識別假新聞、個人和機構都不敢製造虛假新聞的時候,我們的網路空間會更加風清氣正。

各位讀者:在下方留言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將獲贈《話由心生》一套。您被網路假新聞誤導過嗎?您覺得該如何治理?來評論區聊聊吧!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點選下方名片追蹤浙江宣傳▼

往期精彩內容

再來算算這"三筆帳"

黃宗羲手握怎樣的人生劇本

「會整活」的成長模式

專欄主編:秦紅文字編輯:程沛

來源:作者:浙江宣傳



杭州女子在社區車庫遇1公尺多高阿富汗獵犬,一家三口不敢下車,城管:該區域禁養這隻犬

豫皖鄂三省十市聯動,淮南行動首日查處11台超限超載違規貨車

小心把"過緊日子"變成"不過日子"

挑戰英偉達,誰最可能成為顛覆者?

濟南警方回應來了!評論區依舊罵聲一片,輿論再次升級,爭議更大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降溫10℃! 10級雷暴大風!本週河南天氣複雜:雷陣雨、強對流、揚沙......

1998年,美國溫順雜交犬深夜將女主人折磨致死,調查原因令人心酸

德州迎來大雪暴風!交通受阻、如何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