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代表一種心境、心之空靈、言之蟬鳴
【長文預警】全文4342字,閱讀時間8~12分鐘。 很多人一聽到說話技巧,就會立即鋪出一堆條條款款。 然後你發現,條款看越多,人越不會說話。 因為條款都是複雜的表象,陳述一百條你記不住其中一條,下次一說話,還是會錯。 真正會說話,說到別人心裡去,內核不會很多,甚至就是為數不多的幾個關鍵點,抓住就好了。 要會說話,先要會聽話。 我是一個特別特別能聽人說話的人。 小時候家裡,媽媽說,大人說話小孩不要岔話。 於是,不管什麼大人說話,我都不說話,就這麼聽著。 我有多能聽呢? 大概就是我奶奶和我外公對我說上幾個小時,我還是聽著的地步。 說到我爸媽都忍不了,勸他們少說了。 後來進入社會,我發現這個技能更加好用了。 我有許多朋友都是聽來的。 很多時候我聽了漫長的敘述以後,還能再繼續問更細節的內容激發他們繼續說。 嘖嘖,應該來說,長時間聽人說話而不表達,是會比較難受的,對許多人來講是一種受虐行為。 而且過分傾聽會導致別人覺得你軟弱好欺。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又磨練了一套特別的說話技巧。 會聽正是會說的先決條件。 你得知道你的對像是誰,喜歡什麼,你和他說的時候才有機會說到他心裡。 想一想無數個你抗拒別人言談的時刻吧。 而抗拒的時刻無非這麼幾個點: 自己想表達的還沒有表達完就被打斷。 對方表達的是自己覺得不重要的點。 不能清楚對方有沒有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想理解別人。 對方表達的時候沒有理解你的處境。 對方開口就惡意滿滿。 對方表達的語態過於強勢。 這種時候,別人說一萬句,你只想頭蒙在被子裡自閉。 如果是自己對別人這麼表達,那麼可以想見會是什麼後果,別人有多討厭你的言談,也就非常清楚了。 改善這個結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聽對方表達完。 聽完對方的意思,那麼一下就能解決前三個抗拒的點。 做到這點可不容易,有時候可能一次就要聽幾個小時,甚至還有可能會被對方的思路帶跑偏。 不過不要著急,多試錯幾次,慢慢就會掌握住其中精髓。 為什麼年紀大的人有一些會更加理性且睿智? 可不就是他們試錯更多一些嘛。 接下來講講表達這件事。 考慮表達之前,應該先思考表達的目的。 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一席話說還是不說,對對方是該打罵還是該哄著,這都是圍繞著目的轉的。 有時候有的人罵人特別讓人呼號真爽,連被罵的人都覺得舒服,就是因為罵對了,達到了目的。 可以說,說話是非常講求效率的。 能在三句內說到別人心裡,最好就...